風水門派百千萬,萬種派別根河洛。什么意思呢?
在我們華夏民族960萬平方公里的版圖上,自古至今,雖然有著萬千之風水門派,以及派別,但是無論何種派別,亦無論何種門派,它們皆都是根植于河洛。
是故,自古至今,歷史上就有一句聞名天下的事實,就是:“洛陽風水甲天下。”
諸如,老話所說:“生于蘇杭,死葬北邙。”
以及“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這句話出之《易·系辭上》。河圖洛書乃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有關記載最早見于《尚書·顧命》。
張妙飛老師說,相傳上古伏羲氏時,距洛陽東北30公里的孟津縣境內,黃河中游水面漂浮出圣物龍馬,這圣物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為《周易》來源。
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60公里的洛寧縣洛河水面浮出圣物神龜,背馱洛書,獻給了大禹。禹據以作洪范九疇,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范》。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約6500多年。
墓中用貝殼擺繪的青龍、白虎圖象栩栩如生,與近代幾無差別。河圖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時已知必被發掘。
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龜腹玉片,則為洛書圖象,距今約5000多年。可知那時人們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圖、洛書之數了。
據專家考證,形意墓中之星象圖可上合二萬五千年前。宋大儒邵庸等先哲認為“河圖、洛書乃上古星圖”。
張妙飛老師說,河圖洛書的原型是什么呢?
幾千年來不但沒有人能夠講清楚,而且又附加上層層迷霧。
可以說,河圖洛書問題是易學史上爭論最多,被弄得最復雜最混亂,但同時又是內容最為豐富的問題。
其中的疑難,雖然隨著有關地下文物出土而得到澄清,比如,宋明以來許多易學家認為傳世的河圖洛書,始出于五代道士陳摶等人之手,自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中“太乙九宮占盤”的出土,這一說法已不能成立了。
歷史上有些學者把它們的原型,追溯到西安半坡出土的石板上用錐刺圓點排成的等邊三角形圖案。但是這還不過是一種有一定聯系的設想,尚無法看出這種圖案與八卦和《周易》的起源有什么聯系。
到目前階段,還有些學者把河圖洛書與古人對天象的觀察活動相聯系。有人認為,河圖出于立竿見影,是古代測日的晷儀;洛書范圍了天文的原理,是天文圖。
《魏志》所言的“寶石負圖”是一幅河洛八卦綜合圖,類似羅經盤,磁針居中,次列八卦,最外層為二十八宿。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太乙九宮占盤是按八卦與五行屬性排列的。九宮的名稱與各宮節氣的日數與《靈樞經·九宮八風篇》首圖完全一致。
小圓盤的刻紋與《周易本義》中的河圖洛書完全相合。這是早在漢初或先秦,已有河圖洛書的鐵證。
但是,“河圖洛書八卦綜合圖”與“太乙九宮占盤”的刻圖,均非河圖洛書的原始模型,更不可能是原始古人畫卦和作《易》的依據。
因為完整的二十八宿星象,最早見于《呂氏春秋》,因此《太乙九宮占盤》早說也只可能形成于戰國晚期,而九宮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安排,大致也要在戰國時期齊備起來。
根據這一時期河圖洛書的特點,也只可能在陰陽五行天人感應學說與卦氣術數思想的基礎上衍伸出來的,反映該時期特定的面貌。同時,在神學的外衣下,蘊涵著科學的內容。
張妙飛老師說,假若我們遵循著天象觀察這一脈絡向上追溯,很有可能逐步接近河圖洛書的原型模式。
假若這一問題能得到完滿的解決,可以從側面證明,《系辭傳》中關于“仰觀俯察,近取遠取”這段話,和“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的說法,兩者之間就沒有什么矛盾。
因為,這兩段話說的是一件事,都是講當初畫卦者從對天象的中得到啟發。
不同的只是,一為畫卦者從仰觀天象直接得到啟發,一是從前人仰觀天象所畫的原始圖形中間接得到的啟發。
這像對一位遠古的外科醫生一樣,他的技藝既得之于他親手解人體直接獲得的知識,同時也從別人的原始解剖圖中間接受到啟發,兩者不但沒有矛盾,而且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我們在考察河圖、洛書的時候,應從其紛繁復雜的內容中,把握其蘊含的天文學知識。
我們在《洛書甄曜度》和《洛書靈準聽》以及《河洛讖》等著作中,發現這些幾乎占了所記讖緯文獻總數的四分之一,可見其影響之廣泛。
而且這一時期的河圖洛書和兩漢時期流行的赤道、黃道、九宮、九風之類的天文圖象聯系在一起,這是后人繼續向原來的河圖洛書增添天象知識的內容。
那么,河圖洛書原始模式的素材是什么?追蹤它的淵源,我們尚須敘述一下它們的歷史背景。
歷史傳說雖有濃重的神話色彩,但是,同時亦折射出真實的歷史內容。古代先賢在觀察和總結天文地理、規劃八卦,測定方位,總是離不開古老的晷儀規矩,以及原始的天文圖象。這些可能就是河圖洛書的雛型素材。
從遺留下來的漢朝石刻中,所刻伏羲與女媧像,手中往往持有規矩。事實上也是如此,有了原始的天文圖與晷儀規矩,古人才能“規天為圖,矩地取法,視五星之文,分暑景之度”,總結與規劃出八卦圖象。
古人有敬天祟地的思想,把原始天文圖象與規矩,視作神圣的法器加以神化,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測影取象”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半農半牧的時期,人們就根據日影測定草原方位,規劃農田和住宅。
在周代遠祖公劉時期,已有這方面的記錄: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幽居允荒。
很顯然,遠在公劉的時候,已經很重視測量工作,而且規模之大,工程之巨使后人也嘆為觀止。由此可見,晷測還可以追溯到更遠的時代。
河圖洛書在以后各種文獻史料的記載上也不盡相同,如《墨子·非攻》所言,“河出綠圖,地出乘黃”。而在《淮南子·淑真訓》與《河圖挺佐圖》中,皆言“河圖”為“錄圖”。
這種刻有方位的圖表可能是“測影日晷”。其心及其周各有圓孔,以各立表之用。按盤心宜立定表,其周用一游表。令定表直指北極,則盤面與赤道平行,使游表之景與定表相合,可知時刻。日晷從秦漢時期起已廣泛流傳,后來也曾有實物發現。
張妙飛老師說,正是適應這個時代理論化的產物。據宋儒所言,河圖洛書的精義隱藏在它的要訣之中,這是易學的至要秘寶,漢晉易學諸大家如京房、鄭康成、王強、韓康伯等皆未參透,直至五代時,才由麻衣道者傳于陳摶。其決曰:
“戴九履一,左三有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膝,縱橫皆為十五,而五居其室”。
此圖妙在于縱橫倒正四合交錯,其數盡為十五。但據《佛祖統紀》中載:“漢書有云,其論河圖云:太一取之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十五。”顯然,早在漢時已有這種說法。
宋時的河圖是從“九宮圖”發展而來,與古代的天象知識也有關系。河圖的立意是一張平面的運轉圖,而在洛書中,卻演化為立體的運轉圖象。
張妙飛老師說,宋時出現的河圖洛書在綜合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加進了新的內容,是融天文、人體、陰陽、象數為一體的易學圖象,是一種理念陰陽消長座標圖,暗喻的范圍非常廣泛,亦聯系到古代的天文歷法。
河圖洛書中心的圓點代表太極,是一混元之數,其中的黑點代“陰”、白點代表“陽”;陰數為二、四、六、八;陽數為一、三、五、七、九。
奇數與偶數相參,代表天與地,是謂天地陰陽之數。中心外圍四點代表東南西北四方與春夏秋冬四季,外圍環列為八卦。
張妙飛老師說,河圖洛書構圖,黑白之子相積,相加其數皆為五十五,合天地之。虛中而去五,合“大衍之數”五十。這樣皆合《易傳》中陰陽之數。在易學中河洛還側重于陰陽與五行相參配。揚雄在《太玄》中已指出:
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
一與六共宗,二與七為朋,三與八為友,四與九同道,五與十共守。
我們在這里,河圖洛書又成了乾坤轉移的時空方位座標,起著指示四季更替、斗轉星移的作用。
宋儒更重視把河洛的數字與五行、五方、五時相調配,以顯示其均衡與協調。
文王后天卦配河洛數字:一六為水居北;當坎位;三八為木居東,當震位;二七為火居南,當離位;四九為金居西,當兌、乾位;五十為土居中,當坤、艮而旺于子、丑、未之交。
我在平素的日子里,弘揚華夏風水學的同時,仍有人一頭霧水,問風水的源頭在哪里?實際上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張妙飛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風水愛好者被動接觸太多商業信息,一時難辨根本。
我首先來給天下有緣人和風水愛好者們,公開說清楚:“風水堪輿之發祥源頭,早已被相關行業的相關專家們一致認同。”
很多專家如是說:“談歷史,離不開洛陽,不談洛陽的話,歷史將無從談起;談風水,離不開洛陽,不談洛陽的話,風水將無從談起。”
后續,請你關注張妙飛。我現在雙手合十,祝福天下有緣人和風水愛好者們,開心快樂每一天!我近期會在這里更新發布,傳統文化、風水堪輿、人生感悟,經驗生活等等。敬請關注!!!